客房預訂

"產學研"領軍者對話 2024生命科學創新大會在滬舉辦

2024/8/9 2:54:24

上海2024年8月8日 /美通社/ -- 8月5日,2024生命科學創新大會在滬舉行。會上,十余位大健康及農業領域的頂級專家和行業領袖圍繞精準診療、自我健康管理、生物育種三大主題,聚焦生命科學前沿趨勢展開深入地交流討論。在這場科學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上,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生命科學前沿技術的創新發展,"產學研"各方應攜手推動精準診療加速實現,以科技為本促進大眾健康水平提升,并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把脈"前沿  精準診療有何突破?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尤其是在心血管病和癌癥等重大疾病防診治過程中,精準醫療的應用備受重視。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徐亞偉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為3.3億人,精準醫療在心血管疾病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東方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介紹說,得益于各種新治療方法的出現與應用,晚期肺癌逐漸向"慢性病"轉化。

對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精準診療、影像診斷中的應用,上海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劉士遠表示,符合臨床使用場景的人工智能產品仍不多見。"理想的情況是,患者做一個胸部CT,可以檢出心、肺、胸腔、肋骨等所有與檢查部位有關的病種。"劉士遠說。他認為,從現階段來看,AI輔助診斷類產品因不涉及醫學倫理和監管風險,在醫學影像采集、重建的環節落地有望加速。這類產品可替代人力快速完成大量的重復性勞動,受到影像科醫生、臨床醫生的歡迎。

精準治療的前提是精準診斷。拜耳影像診斷業務部中國區總經理胡文菁介紹,近年來,診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醫學數據尤其是影像數據的處理速度和精準度,幫助醫生更快更好地進行診斷。同時,技術的發展和推動既需要時間,也需要產學研的通力合作。拜耳希望能攜手合作伙伴在中國推廣更好、更優的診療方法和體系。胡文菁透露,拜耳影像診斷即將在今年11月進博會期間推出首個活塞式信息化、智能化的多患者CT高壓注射系統Centargo。該產品將有助于提高診療效率,造福更多患者。

圖為“積極應對銀發人群醫療需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主題圓桌現場,拜耳影像診斷業務部中國區總經理胡文菁發言
圖為“積極應對銀發人群醫療需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主題圓桌現場,拜耳影像診斷業務部中國區總經理胡文菁發言

良種"上新"  生物育種產業化進展如何?

在農業領域,依托生物技術的生物育種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種業振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完善和推進對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表示,當前,整個國家和社會對知識、和科技創新成果的評價體系發生了策略性變化,促進農業領域科學技術能夠快速地實現產業化轉化。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志興表示,我國緊跟生物育種技術大趨勢,在棉花、大豆、番瓜等品種已取得出色的改良效果。在生物育種安全性方面,相關產品多年來保持數據積累,環境安全、作物安全均納入評價。

生物育種在提升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適應氣候變化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云碧認為,生物育種可以增強作物的抗病性和對于各種環境的適應性,這樣可以大大地節約種植成本,增加產量。此外,單倍體育種技術還可以大大縮短育種的周期,加快育種速度,提高育種效率。

拜耳作物科學開放創新與戰略合作總監徐航介紹說,拜耳每年在作物科學領域的研發投入高達20多億歐元,有豐富的種質資源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公司倡導開放式創新,積極聯合外部創新生態圈的伙伴們形成產學研聯盟,共同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為農戶提供高產量、高質量的作物品種。

圖為“生物育種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力建設農業強國”主題圓桌現場,拜耳作物科學開放創新與戰略合作總監徐航發言
圖為“生物育種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力建設農業強國”主題圓桌現場,拜耳作物科學開放創新與戰略合作總監徐航發言

藥食同源  "自我健康管理"怎樣提升?

健康管理不僅涵蓋了科學的慢性病管理、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還包括了對日常輕微癥狀和常見疾病的及時、有效干預,以及健康營養的攝入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鄒多武表示,科技發展不僅催生了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微創治療等新的治療手段,也不斷改變著醫療模式,幫助提升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以及個體的健康管理水平。例如,鄒主任正在參與一項有關家庭常備藥的健康管理研究,試圖通過醫學界的研究和共識來幫助基層醫院和家庭合理使用消化酶制劑,助力公眾科學應對消化不良。

事實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早已深度融入藥品和保健品從源頭研發、臨床試驗、藥品審評、后期監管的全流程。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藥審中心咨詢專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尹莉芳介紹,伴隨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將大語言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應用于藥品審評工作,可以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藥品審評審批效率,進一步加快藥品監管現代化的步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高級研修學院特聘講師,藥學研究專家孫亞洲也表示,科技助力制藥人從全流程控制做出更安全有效、質量可靠的產品,最終為患者帶去益處。

隨著大眾"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的增強,人們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營養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認為,食醫藥是在一起的,食品不僅僅是果腹,提供能量,在促進健康的過程中也扮演著更多的角色。他期待食品營養能與臨床醫學、人工智能等進行學科交叉,共同助力全民精準營養和健康管理。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研發負責人李曉萌表示,"科技賦能對拜耳而言,是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循證醫學為指導,以大眾健康為中心,推動科技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為人民的健康管理增加選項。"

圖為“科技為本,創新賦能自我健康管理”主題圓桌現場,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研發負責人李曉萌發言
圖為“科技為本,創新賦能自我健康管理”主題圓桌現場,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研發負責人李曉萌發言

2024生命科學創新大會由拜耳中國與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聯合舉辦。本次大會以"創新無界,聚力共生"為主題,旨在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技術鏈與產業鏈"雙向貫通",加快實現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

雄安溫德姆酒店編輯整理